您现在的位置: 妇科急救 >> 日常急救 >> 正文

心源性猝死的现场急救,学会了关键时刻能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27 13:19:03
一、心源性猝死的表现冠心病猝死以隆冬为好发季节,患者年龄多不大,半数患者生前无症状,在家、工作或公共场所中突然发病,心脏骤停而死亡。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1)突然意识丧失,高声呼唤其姓名或摇动其身体无反应。(2)大动脉搏动消失,用手的食指在颈前喉结两侧未触及动脉搏动表示心跳停止。(3)心音消失,用耳朵直贴在左胸心前区,听不到心音(4)呼吸停止,伴有发绀。(5)部分患者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钟内,有时伴眼球偏斜。(6)测量血压为零。(7)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钟出现。只要有(1)(2)两点(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应迅速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停止常在心脏骤停20~30秒钟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生。瞳孔散大虽是重要体征,但常在停搏后45秒钟才出现,1~2分钟才固定。因而不能做早期诊断的依据。因受抢救环境影响,很难以听心音为诊断依据,不如摸大动脉可靠。皮肤改变则缺少特异性。二、紧急救护心脏性猝死抢救复苏,最重要的是在猝死后最初2~4分钟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一旦发现有心脏骤停,应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心肺脑复苏),对挽救病人生命有重大的意义。医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而又无复苏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应在紧急呼叫医疗救援的同时采取通畅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等措施急救,即简称ABC三步曲。在医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则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心肺脑复苏,特别是对心室颤动使用电除颤,可以得到很高的复苏成功率。医院监护条件下,由家人提供的基本抢救手段,以此争取在急救车到达前的几分钟时间。第一步:胸外心脏按压(1)实施方法:①惠者仰卧在硬板床上,头低足略高,术者两膝高度最好处于患者卧位体表水平。②术者用左手掌根置于思者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右手掌置于左手掌背部,两手手指抬起,不接触患者胸壁。③按压时手臂伸直,与患者胸骨垂直,有节奏地连续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注意抬起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④胸外按压频率为每分钟次,按压和松池时程比为1:1。⑤每进行30次按压,就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重复进行。(2)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按压部位必须正确:手掌根部着力点必须在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勿将整个手掌置于胸骨上,位置偏低易引起肝、胃破裂;偏高影响效果;偏向两侧易发生肋骨骨折、气胸、心包积血等。②用力必须恰当:向下垂直按压要有一定的冲击力,按压后要放松,但手掌根不要离开胸骨接触面;用力不宜过猛或过轻,以能扪及股动脉搏动或藏孔不散大为满意。随胸外按压时间延长,胸廓逐渐变软,因此向下按压力量就适度调整,以免发生广泛肋骨骨折而影响按压的效果。③按压时必须分秒必争,不能过于颁繁地作心脏听诊,一般来讲,按压时产生的心电波可与自动心搏的心电波区别,故应尽量采取一边按压一边做心电图或心电监护。④胸外心脏按压本身不能实现有效的气体交换,故应同时配合人工呼吸。⑤若胸外按压无效,或已出现广泛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应毫不犹豫地改为开胸心脏按压。后者还适应于手术室内胸部手术时,大量心包积液疑有心脏压塞、严重肺气肿、胸廓或脊柱畸形等。(3)有效胸外按压的表现:①周围大动脉能扪到搏动,上肢收缩压在60mmHg左右。②颜面及皮肤色泽变红润。③瞳孔较前缩小。④自主呼吸恢复。第二步:保持气道通畅意识丧失患者下颌肌松弛,使舌根下坠至咽后壁,同时舌骨后退使声门关闭,阻塞气流。保持气道通畅的简易方法:救护者一手置f患者额部加压,另一手抬举后颈部或托起下颌角,使头后仰,便可使下颌前移而使舌根离开咽后壁,气道通畅,同时注意清除气道内异物及呕吐物。第三步:人工呼吸(1)口对口呼吸:操作正确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肺泡通气。空气中氧浓度为21%,一般情况下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15.5%,已足以维持牛命所需,如作深吸气后再呼气,则气体中含氧量可达18%。每次可吹出气体0-ml,连续作口对口呼吸4或5次,叮使患者肺中氧浓度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救护者用拇指和食指闭合患者鼻孔同时深吸气后使自己的口唇与患者口唇的外缘紧贴后用力吹气。术者开始应先深吸气后作连续4次快速的大吹气,即不等患者呼气完全即子连续吹气,这样可使患者呼吸道内维持个正压,以利肺扩张。以后则每按30次胸外心脏挤压,就吹气2次,持续交替进行。(2)口对鼻呼吸:适用于张口受限、牙关紧闭者。救护者用手闭合患者的嘴,用口封住患者的鼻部吹气。由于软鹏的活瓣作用,故须把患者的口张开,以利呼气。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zjqh.com/rcjj/14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妇科急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